由于孩子年龄的差异,家长在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教育需求。由此,教师要根据幼儿年龄的阶段性,准确地把握家长的教育需求,并给予针对性的教育引导,使得家园共育开展得更顺利。小编为您推荐了一些好方法,对照工作赶紧用起来吧~
1、小班阶段:增进了解、达成共识、帮助适应
对于刚入园的小班幼儿家长,教师需要关注的重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通过沟通增进对幼儿和家长群体的了解,为未来的工作打下基础。如对幼儿过往养育史、疾病史的了解,有助于教师在未来工作中应对一些突发的情况。二是通过各种活动,与家庭达成教育共识,让家长能够理解并认同幼儿园的教育理念,为今后的共同合作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要实现这个目标,一方面可以通过一些调查(如问卷调查、家访等)了解家长已有的教育观念和教育需求。调查表可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对幼儿生活习惯的调查,从幼儿的生活饮食、睡眠、玩耍、疾病史、运动等方面列出若干的选项,请家长根据自己孩子的具体情况进行填写,另一部分则是请家长填写对幼儿园工作的希望和要求。通过对这份调查表的统计和分析,教师对本班孩子的基本情况、家长的教育需求有了进一步了解,同时可以发现家长在教育理念方面的一些误区。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各种活动(如新生家长会)将幼儿园的办园理念和课程设计的意图等传递给家长,形成相互的沟通与理解。
在新生家长会上,也可针对家长的疑惑进行解答,同时对家长存在的教育误区进行分析和讲解。三是帮助家长做好幼儿的入园适应工作,完成从家庭生活为主向幼儿园生活为主的过渡。在此,一方面是通过做好班级工作建立起家长对幼儿园工作的信任感,另一方面则是可以与家庭合作采取一些具体的方式方法来帮助幼儿尽快适应。
2、中班阶段:防范意外伤害,促进交往
到了中班阶段,幼儿已基本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无论身体还是心理发展都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家长的需求和幼儿园工作的重心都会有所调整和变化。在这个阶段,教师需要引导家长关注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防范幼儿身体意外伤害的事件发生;二是关注幼儿的交往,提升幼儿的交往能力。
从身体发展来看,中班幼儿由于身体机能的发展,活动性进一步增强,这就极有可能导致幼儿在户外活动时身体意外伤害增多。教师既要引导家长注意防范这类意外事故的发生,同时也要尽可能避免在园内发生意外事故。一旦在园内发生意外事故,教师要正确地应对和处理。因为意外事故往往容易成为家园矛盾的导火索,将幼儿园与家庭置于对立的境地。
处理这些事故,一方面可以事先做好一些预防工作,让家长意识到到了中班阶段,由于幼儿动作发展进入快速发展期,其活动性会进一步增强。另一方面,假如事故真的发生,教师要具有一定的专业救护知识,及时与医务人员进行合作处理,并马上告知家长,寻求家长的理解与合作。
3、大班阶段:关注学习品质,做好入学准备
进入大班阶段,幼儿所面临的主要任务是要马上进入到小学阶段的学习。这个阶段,教师要引导家长,共同关注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帮助他们顺利地完成角色转换,进而能够很好地适应小学生活。
因为幼儿园生活和小学生活存在很大差异,如生活环境不同、人际关系不同、儿童角色不同、教育内容不同、教学形式不同、社会期望不同及体制不同。教师要引导家长从这些方面着眼,提升幼儿的学习品质,为未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师一方面有必要向家长普及小学的学习要求,另一方面也要澄清在入学准备方面的一些误区,引导家长不仅要关注幼儿的学习内容,更要关注幼儿学习品质的提升,要让家长清晰:“健康的身体、积极的学习态度、浓厚的学习兴趣及求知欲、充分的自信心和自我控制能力、稳定的情绪,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独立性等,对幼儿顺利适应小学是至关重要的。”
在现实中,小学新生的不适应往往不是知识准备上的不足,更多的是主动性、独立性、坚持性等学习品质以及社会适应性等方面的准备不够充分。例如,很多新生入学后不能很好地完成家庭作业,这就是主动性、独立性方面的问题。而学习品质的培养,除了幼儿园的努力之外,更需要家长在家庭生活中进行强化。
版权声明:部分文章和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如侵害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联系我们(400-800-8721),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