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探索生活中的节奏
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教师要引导幼儿将身边的事物或现象作为探索的对象。音乐活动亦是如此。如果教师所选用的音乐形象并不来源于幼儿的生活,远离他们的亲身体验,那么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就无从谈起,更谈不上对音乐的认识和理解。
节奏是唯一存在于自然界的原始音乐要素,可以说,许多自然界的声响都是有节奏的。在音乐中,节奏如同心脏的跳动,是音乐活力的来源,是音乐结构的灵魂。由于音乐节奏与人的生命律动具有异形同构的关系,它会让人们产生某种运动体验。人们通常会用不同的节奏来传递各种信息,表达内心错综复杂的感情。音乐中的节奏实际上就是从自然节奏中概括、提炼并创造出来的,它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幼儿阶段是直接感受和体验节奏的最佳时期,他们对有节奏的各种声音的敏感与喜爱是其音乐能力发展的起点。
而将生活和自然界的声音节奏引入教学也充分体现了儿童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教学原则:从孩子们熟悉的环境与事物入手。依此,教师宜从现实生活中各种奇妙的声音入手,引导幼儿寻找、发现和感知生活和大自然中存在的节奏,加以模仿、想象和创造。例如,让幼儿感知“滴答滴答”的时钟声、“当当当”的敲钟声、汽车的喇叭声、风声、雨声,等等。渐渐地,幼儿会发现这些声音是在不停地变化的,但又有一定的规律。在这种自然、有趣的感受和表现过程中,幼儿可体验到快乐,对节奏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的感知力会被激发出来。
这样的引导不仅能帮助幼儿对节奏有更加细致、全面、深刻的理解,同时还有助于发展幼儿更为敏锐的感知能力、洞察力,对幼儿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可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2、节奏模仿
在音乐活动中不应忽视模仿的作用。人们往往认为类似鹦鹉学舌的机械乏味的模仿,会阻碍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其实,模仿也需要经过思维才能表现出来,其中包含着创造的因素。人们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适当的限制,并不会影响创造力的发挥,反而会有效地促进它的发展。
音乐是一门艺术,而任何艺术都有它必须具备的技术。不进行基本的训练,不掌握一定的音乐语汇,就不可能获得完美的艺术体验。幼儿学习音乐,探索音乐,创造音乐,必须以一定的音乐技能技巧作为基础。音乐语汇是帮助幼儿获得音乐经验的支撑,有了这些基本的音乐语汇,他们才能在听、唱、跳、奏等各种音乐活动中大胆地表现,积极地探索和创造。而音乐语汇的获得离不开模仿与重复。重复练习有助于幼儿记忆力的增强以及经验和能力的形成,并且能让幼儿在熟悉的活动中体验到快乐。牧童园服
音乐的即兴创造不会是无中生有的,它们总是依据特定的情景变化、发展的。新的学习都是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进行的,幼儿一旦熟悉了某项活动,他们就会继续挑战自己,探索更新的活动方法或途径,并尝试把这些新发现迁移到其他情景之中,这就是能力的逐渐拓展。
因此,对幼儿而言,模仿是获得知识的最初途径,是创造的第一步。节奏是音乐的基础,而基础的东西必须通过反复练习才能真正掌握。重复的节奏模仿是培养幼儿节奏感的重要一步。当然,节奏模仿并不是枯燥乏味、单纯的技能训练。为了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我们可以在模仿的基础上鼓励幼儿即兴创作节奏短句,以培养幼儿的即兴创造能力。
3、游戏性的音乐活动设计
个体的创造力绝不是凭空产生的,更不是通过不着边际的想象就能发生的。音乐是理性与感性完美结合的产物。它的形式、结构充满着丰富而有序的理性逻辑。它既是最能打动人心的艺术,又是距离我们的理解最遥远的艺术。因此,在音乐活动中,创造力的培养绝不意味着可以对幼儿的音乐体验不加任何干预。相反,它的发展离不开教师巧妙的活动设计和有效的引导。
教师需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实际能力出发,以幼儿必须获得的感受、体验和表现力为线索,选择素材,设计活动,使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渗透着培养幼儿创造力的契机,对幼儿创造力的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应充分挖掘音乐美的因素以及素材本身的教育潜力,并赋予其多彩的、带有艺术性和趣味性的活动形式,在不断重复和变化中培养幼儿的节奏感。
教师要通过适时且艺术性的指导,充分调动幼儿听觉、视觉、运动觉、语言知觉等多种感觉器官协同参与,从对周围世界的各种自然节奏的体验出发,引导幼儿感受节奏的美,使幼儿能对音乐节奏加以细致、生动的表达,通过体验形成经验,逐渐建立节奏的内心感觉。
多样化、环环相扣的音乐活动不仅能激发幼儿的兴趣,使幼儿愉快而主动地学习,在活动中获得真正的审美体验,更能为幼儿创造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形成奠定基础。如果没有严格的要求和精心的计划,过于自由随意,则很容易使音乐活动流于形式。
版权声明:部分文章和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如侵害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联系我们(400-800-8721),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