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勇,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在今年两会上,他对于高考改革、教师工资等话题都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引发媒体关注。那么,对于家庭教育,他怎么看呢?快来看看吧。
我们都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的学习、成长与发展中,父母承担着重要的使命和责任。
在好孩子的成长历程中,我们能看到父母教育的影子;在失败的孩子的成长历程中,我们也能看到父母失败的教育的影子。
天下父母,没有不爱孩子的。但天下父母,要真正做到懂孩子、会爱孩子,会教育孩子,却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第一点:爱孩子就要尊重孩子
家长在教育孩子中,拥有天然的道义上的“制高权”:一是作为父母,对自己的孩子具有天然的教育权;二是作为父母,无不对自己的孩子的未来充满了期望,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出人头地;三是作为父母,都想把自己的人生经验和对经济社会的知识传递给孩子。因此,在孩子面前,天下父母似乎都拥有“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都多”的教育优越权,加上传统文化中诸如“君为臣纲,父为子纲”的一些消极因素的影响,导致我国家庭教育中民主精神的缺失。
在家庭教育中弘扬民主精神,说到底,家长们爱孩子,要以尊重孩子为前提。尊重孩子,要求家长们在家庭教育中,在父子、母子交往中,要放弃自己教育的“制高权”、“优越权”,在生活、学习与教育中把孩子当作具有平等地位的“伙伴”。“平等地位”,就是在日常的教育中坚持与孩子协商,不把自己的教育意志强加于孩子;就是要尊重孩子的兴趣与选择,不把自己的兴趣与选择强加给孩子;就是要将自己的教育要求,真正建立在孩子内心认同的基础上,否则,你再好的教育愿望,对于孩子来讲也无及于事。牧童园服
第二点:爱孩子就要知道孩子的长处与短处
孩子都是自己的好!中国人骨子里有一种“宁作鸡头,不作凤尾”的心态。在这样的教育心态下,每个家长对孩子的未来都充满了无限美好的期望,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成大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出人头地、做人上人。
在这样的教育心态下,家长们对自己的孩子充斥着盲目的“卓越”意识——在班里要做第一,在年级要做第一,在学校里要做第一,否则,就认为自己的孩子不努力、没出息,就要给孩子的学习与生活施加极大的压力。
在这里,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要求,坚持的是一种“横向比较思维”,缺乏“自我进步思维”。说到底,左右家长们思维的就是“做人上人”的社会精英思维。这种思维的可怕之处,就在于“只要第一,不要第二”,第一才是成功,第二就是失败。如此,教育不是在培育成功者,而是在制造一个又一个的失败者!
如何改变这种教育生态?我想说的是:家长们爱孩子,要懂得天下每个孩子都是好孩子,天下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相比自有其长处,也必然有其短处。这就是说:对待孩子的未来和期盼,应该持一种“理性思维”,不要把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进行盲目地比较,更不能进行盲目的“攀比”,否则,会把自己的孩子逼进学习与生活的死胡同,进而患上学习失败恐惧症,轻者学习兴趣下降,重者导致厌学、逃学,直至到网吧、到校外青少年犯罪团伙中去寻找自己的“乐趣”和“自信”。
不与别人的孩子比高低,只与别人的孩子比优势,就是让自己的孩子明白,天下的孩子都是公平的,你有所长,我有所长;你有所短,我有所短;美其所长,容其所短。知道自己的长处,弘扬自己的长处,孩子的学习与生活会越来越自信;明白自己的短处,知道人无完人,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会越来越理性。
第三点:爱孩子就要让孩子的学习与生活有意义
我说过,在当下的教育话语体系里,上小学是为上好初中,上好初中是为了上好高中,上好高中是为了上好大学,上好大学是为了找好工作。如此,在当下人们的教育词典里似乎已找不到“育人”二字了!教育的本质彻头彻尾地被异化了。
在这种教育话语体系里,我们的教育上上下下都用一把尺子来评价孩子,就是学习的好坏,就是必修课程、考试科目、升学科目考试的好坏。在如此单一的评价标尺面前,学校与家庭必然联手制造大量的失败者。
“吃得苦中苦,方得甜上甜”。中国人有勤奋好学的传统。在我们的教育中,充斥着“苦学”、“硬学”、“蛮学”的思维,倡导“头悬梁”、“锥刺骨”。但我想说的是:故事中所讲的,把头发系在梁上的是孙敬自己,而不是别人;拿起锥子锥大腿的是苏秦自己,而不是别人。
在这种教育话语体系里,无论是学校学习,还是家庭学习,都是强制下的学习,学生们要么是为家长而学,要么是为老师而学,要么是为将来的工作而学,而不是真正为自己内心的成长与发展需求而学。因此,从整体上讲,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学习意愿十分低下!这与学生对当下的学习与生活意义的麻木有关。
教育不唤醒学生内在的学习意愿,这种教育必然是效率低下的教育。而要唤醒学生内在的学习意愿,就必须让孩子感觉、体验、认知到当下的学习与生活是有意义的。
第四点:爱孩子就要让孩子学习终生有用的东西
我说过,今天有不少教育工作者、不少家长患上了教育近视眼病,而且病得不轻。在学校,只让孩子学习考试科目、升学科目,否则,就是不务正业;在家里,只让孩子做作业,上升学有用的各种辅导班,否则,就是荒废自己的青春年华;在社会上,孩子如果不做作业,不做卷子,而参加各种活动、搞社会实践,就是玩,就是耍。
在这种教育认知下,尽管家长、社会对孩子们如何做人、做事不满意,但学校要开设社会实践课程,家长、社会上却有不少人反对。因为家长、社会都带着十分功利的眼镜看教育,与考学无关的,你折腾它干啥!
在这种教育认知下,家长、老师们对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习惯与方法顾不上了,以至于学生的学习越来越事倍功半;家长、老师们对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境界与追求教育顾不上了,以至于学生们眼界越来越近视,内在的学习动力日益枯竭;家长、老师们对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越来越顾不了,以至于学生们越来越管不住自己,不看着他就不学习了。
由此,我们看到的是学生的“智性”(学习智慧)丧失,“德性”(人生境界)缺失,“自控性”(自主管理能力)流失。
在这里,我再次向家长们提出一个问题:你究竟准备让自己的孩子走多远?不学习做人,不学习做高尚的人,不学习做独立的人,我坚信,你的孩子不仅走不好未来的人生之路,也断然走不好当下的学习与生活之路。
文章来源:张志勇博客
版权声明:部分文章和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如侵害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联系我们(400-800-8721),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