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爱
温柔地对孩子说话;用心、认真地爱孩子,每个孩子一日最少抱三回,行为困扰越多的抱越多……史代纳说:“没有爱,没有一件事是可能的;有爱,什么事都可为。”
爱是一切学习的根本,特别是生命头七年,一个刻薄、不信任、缺乏爱心、言行不一的教育环境会使儿童的成长受阻,产生困惑、错愕、受寒的感觉。
爱如同温暖的阳光,教育有爱,就如同潜在的生命有了温暖的阳光,父母、教师的爱可以孵化出儿童的潜能。很可惜的,有一些老师或父母心底非常地爱孩子,但是他们选择严厉、冷酷的方式管教孩子,以致孩子感受到的只是他们的严寒,于是孩子害怕人、害怕做事,对人、对事很冷漠、没有同情心,甚至对环境产生相对的严厉敌对态度;或者反过来,过度黏人或爱告状、爱哭……等都是爱领受不足的结果。
二、以身作则
我们从自己开始,认真地使自己成为“值得模仿的人”;同时以爱、以真诚、以参与、以喜乐工作的态度面对周围的大人、小孩与环境;努力将抽象的想法与概念转化成看得见的行为呈现。
幼儿阶段最大的学习本能就是模仿,我们可以从幼儿走路、说话、思想的发展观察幼儿的模仿本能。父母或师长如何思想,孩子也就如何思想,如果大人看不惯动作迟缓的孩子,孩子自然就会对慢动作的孩子骂:“笨蛋!”
有一天,凡凡、平平的妈妈对我说:“以前孩子的爸爸常对孩子说:“你不乖,我揍你哦!”结果,那一阵子,三、四岁的平平就常说:“我揍你哦!揍你哦!”他每天就这样“揍来揍去”地说。
幼儿园里打人、打架、没有礼貌、说不好听的话、爱批评人,或有情绪困扰的孩子,通常其父母多是倾向以批评、责骂或体罚面对幼儿常规的。大人以为体罚、责骂、批评可以制止幼儿的不当行为,没想到不但不能制止,反而让最具模仿能力的孩子学会了对人暴力、批评、说不好听的话……若希望幼儿喜于美善,恶于邪恶,大人应先“以身作则”!大人必须是注重美善、注重情意;大人必须自然的流露出积极、正向,安静、稳定的行为模范,孩子行为才能良好而稳定,因为孩子一直都在模仿我们!
儿童的行为反映出我们对他的教育与我们对自己的自我教育!好模范远比命令或指导重要,孩子通常多注意我们做了什么,而不是我们说了什么。一定要记得,真实的举动对孩子最有价值,在孩子面前,我们的一个每个动作都是很有影响力的。
三、规律的生活
以幼教现场言,课程活动安排对幼儿的行为表现有很大的影响,教室内行为规范的问题,也多半来自课程的计划与经营。一个结构清楚的课程可以使幼儿一方面活动,一方面知道接下来要做什么,幼儿就能因而比较安定,不容易产生焦虑或偏差的问题行为。反过来,如果幼儿每天过的生活,进行的活动是不定的,幼儿就会兴奋、紧张或不知所措,甚至于无聊,这样,就容易引起问题。我们的身体需要稳定的呼吸维持健康的生命,幼儿的生活与课程也需要稳定、规律的活动维系发展。老师若了解规律的生活对幼儿的重要,懂得满足幼儿的发展与需求,知道引导幼儿的方法,做他们觉得有趣的事,幼儿就很少会发生问题。例如,课程安排中,一天至少一次规律的,如呼吸般地带孩子走出教室进行户外活动,那么,幼儿的思想、情感及意志的能力就能稳定而活泼、有生气的开展。我们常看到一些在教室里很棘手的孩子,一到户外,他们就成了最健康、最快乐的好孩子。我们应该多提供机会,使他们经常体验自己是好孩子的感觉。
在教育工作上,父母最大挑战之一即是为儿女建立规律的家居生活。有些父母虽然准时下班,但是,回到家后还有事要忙,或者有好电视想看,等忙完或看完电视,已经很晚了,看着孩子还没睡,就开始生气或指责孩子吵闹要父母陪,不肯独自先睡。其实,一样的道理,真的不是他“不肯”,是他“不能”!他还小,他是幼儿,他真的需要父母陪伴!而这些抱怨孩子晚上不肯睡,早上不肯起床的父母也常抱怨孩子不爱吃饭,或吃一顿饭吃好久,或边吃饭边看电视……
父母的角色的确难为!父母必须为孩子改变自己,甚至牺牲自己!尚未准备好作父母的大人总很难舍弃自己的角色,这些父母也许不自知,但他们总是爱自己的自我角色或工作角色胜过爱孩子的父母角色,他们先管自己的事,再理孩子的事。然而,可知道?幼儿的身体器官正在成长,他需要大量的睡眠。当孩子没睡饱,他的情绪就容易产生吵闹、过动、爱哭……等困扰。常规训练最重要的就是建立规律的生活!
四、简单、正向、积极的语言
对幼儿违反常规,大人应该做的是:以简单的语言请他立即停止偏差的行为,并且,同时指引他做对的事。例如孩子走出团体的范围,只要走到他身边,也许牵着他的手,以温柔的声音,简单、清楚地告诉他:“请过来这一边。”说过之后,千万不可期望一次就成功,而是要一次又一次地告诉,反复的叮咛是建立常规是最基本的功夫。
语言与说话在道德教育里扮演极重要的角色,孩子说话的内容与方式显示出幼儿的人格,而他如何被说则是他人格形成的要素。如果大人经常指责、批评、管教孩子,孩子就容易造成退缩、胆怯、没信心或爱批评、爱管别人!因此,大人越能将说教、批评转换成好的指导语,对孩子越有帮助。孩子身边的大人一定要说适当的、正向、积极的话,除此,还需努力加耐心,加坚持才能建设自己教养的能力,也才能建立自己成为儿童的好模范。
五、教他,不要骂他;说故事,不要说教
幼儿尚未发展“倾听”的能力。如果大人对听不懂或不能听的孩子说理、说教,会形成“教导”儿童耳朵关闭,使他学习不专心!牧童园服
行为困扰的潜在原因多半来自说教,说教甚至还会造成智力早熟的困扰!大人过多地要求注意力、讲理、判断、批评、说教等,往往使孩子内心经历不满,而在智力上提前早熟,以致偏离自然成长的路径,造成欲盖弥彰,不良行为的结果。
规范的学习,精细的规定或教条很难解决幼儿的问题行为。反而,如果能提供一个自在的,梦幻的环境,使幼儿有空间、时间与机会处于自己的世界里面的话,能梦幻自处的孩子通常都有很好的安全、安定的感觉。
对一个乖巧安静、不能自处的孩子,要教他,不要骂他!给予支持、鼓励,并教导他正向的表达方法及其它社会技能,使他能走向玩伴,进而能主动引发游戏。如果尚须口头指导时,应尽量简短、清楚且直接引导他向该做的事。一旦孩子能进入同侪,大人就要退开,他才能持续学习自我引导。
六、监控自己的情绪与动作
家长应如何对幼儿做常规训练?尺度如何拿捏?为什么孩子在学校表现很好,可是回到家就变了个人似的很会找麻烦?
幼儿规范的前提:不忘与幼儿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幼儿的偏差行为,需要的是教导,不是父母跟他一般大小,一样生气的。
父母情绪能对孩子造成极大的影响:
1.孩子偶尔带学校的情绪回家,例新生来临或建立规矩时,请接纳。我们常接纳孩子从家里带来的情绪,请多爱孩子少对孩子过于严厉;
2.不要问他一些对人或对学校怀疑的问题。
3.多反省;
4.尽量减少说“不”:当大人越少说不,越少打断孩子,幼儿即可学习更多、发展更多的能力。然而,有些时候却必须绝对清楚的说:“不”,以使幼儿了解生活中有基本的法规需要遵守,不能任意独断独行。
七、除了规范三要素,请给孩子自由
规范三要素: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人、不伤害物。
1.当孩子想做的事会伤害自己,例如天气很冷,他却不肯在户外穿上外套。这种情况就不能给孩子自由。
2.当孩子想做的事会伤害别人,例如吵闹、骂人或打人;孩子需要了解,火爆攻击是不被接受的,绝不可危及他人的健康及安全。对于攻击的孩子,应立即带开,对于受攻击的孩子应及时予以呵护、安慰。一个经常攻击人的孩子,会发现自己不受欢迎,同侪的排挤反而会是幼儿更大的困扰,我们应与家长合作,对他做个别处理,以帮助他适切的转化内在冲突。辅导之后,老师应引导孩子了解:重新自我控制、勇于修正自己的能力是值得尊敬的。
3.当孩子想做的事会伤害物品,例如乱丢玩具或拿蜡笔在墙上涂画,大人就应该清楚坚定的说“不”。
帮助孩子,与孩子站在同一边,大人应尽可能包容孩子,应尽可能使他拥有自我发展的机会与经验,尽量避免介入。大人不要轻易介入孩子,每一次要介入时,应先停下来想:此时,是否真的有必要介入?孩子真正的需要是什么?若非得介入,应以游戏的方式进入孩子的沟通。因为,当孩子越沉浸在游戏中,就会越抗拒介入;当孩子能安全地解决他们自己的问题时,大人就不要急于介入,这样,其它在旁观看的孩子们,才能学习到正向解决争吵的方法。孩子必须学习不要老是由大人来教他们如何公平游戏、如何重整混乱。
八、若必要考虑处罚时,处罚必须与所犯的错相关连
处罚的目的在于修正行为,不在“给你个苦头吃吃,看你下次还敢不敢!”规范的目的在于引导儿童健康的情绪、道德、精神与思想发展,引导儿童“正当行为的责任感”,引导儿童成为独立自由的个体。
处罚绝不能伤害到孩子的心,处罚必须具有使幼儿“好起来”的特质,处罚的目标应是弥补错误、修正行为,比如东西砸坏了,那么,修理就是方法,如果一个孩子伤了另一个孩子,那么,一定要帮助他看到自己的错,然后寻求补救,也许需要向对方道歉,也许需要安慰对方,也许双方都需要道歉与安慰。
九、重视此时此刻,重视孩子的感觉
为什么每次有客人来,或去别人家作客,孩子特别不听话?
处理幼儿常规切勿在事后幼儿早已忘记时再处理,一定要在发生问题行为的当时作修正或帮助。有父母白天不动声色,到了晚上,孩子要睡觉了,再对孩子“吾日三省吾身”,告诉孩子他今天的第一错是……第二错是……第三错是……弄得孩子每天都带着我错、错、错的自我概念进入睡眠。到了第二天,孩子就真成了很会做错事的错人了。
在孩子犯错的当时,我们只有很简单的必要的指导语,温柔而坚定,例如告诉孩子:“请不可以那样做,或那样做不礼貌,我希望你……”
十、家庭、学校,父母、师长合一的教导
如果我们不尊重学校就是教导孩子不尊重学校。
如果我们与学校对立就是教导孩子与学校与人对立,我们需要学习的是合一孩子。将来要进入社会要与人和谐相处进而发展自己,他需要合一的能力与信念。
版权声明:部分文章和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如侵害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联系我们(400-800-8721),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